水产学科为国家一流学科,其中远洋渔业科技与技术研究方向挂靠在海洋科学学院。该学科依托捕捞学和渔业资源学科,曾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以及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一、学科发展目标
我校水产学科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水产学科主要领域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水产学科创新团队与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化科教平台建设进展明显,拔尖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一带一路”渔业走出去能力显著增强,水产学科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科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带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
二、学科发展优势
我校是亚洲水产学会理事单位(现任理事长由我校原副校长黄硕琳教授担任),教育部水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渔业协作组挂靠单位。
必赢官网水产学一级学科拥有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大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建有亚洲最大的渔具动水槽、远洋渔业实训中心和全国唯一的“淞航号”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并与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合作成立了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学科专家团队长期以来一直代表中国政府(农业部、外交部、国家海洋局)参加近10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科学谈判工作,参与全球性相关国际组织的渔业事务治理,为争取我国公海海洋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学科建设任务
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是上海市高峰学科的三个重要方向之一。该学科处在国内领先地位,引领着我国远洋渔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远洋渔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技术高度集成的产业,目前又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需要全面提升我国对远洋渔业资源的认知、开发、掌控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为推动远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远洋渔业的重大任务是:1)远洋渔业资源分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以科学调查和生产性调查为手段,重点布局西非、印度洋、中西太平洋、南美、北太平洋和南海周边等三大洋6个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体系,开发一批新渔场,开展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种群结构、资源分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研究,增强远洋渔业资源的认知能力。2)远洋渔业捕捞关键技术装备及体系研究。开展基于海洋遥感等多种新技术为一体的远洋渔业技术装备及体系研究,重点研发全球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高效捕捞技术与装备,及远洋渔业物联网工程,对中心渔场变动机制及3S渔情预报,渔具渔法选择性、精准捕捞技术,智慧远洋渔业等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增强远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3)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前沿问题研究。以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建立为基础,建立内容涵盖捕捞、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础数据库;对基于鱼类生活史特点的渔业资源评估新方法、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栖息环境和资源量影响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科学评估其资源量和管理策略,建立起我国科学家起核心作用的渔业资源评估体系,增强远洋渔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围绕上述三大重大任务,必赢官网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向组建远洋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远洋渔业捕捞技术与装备工程等2支科研团队,开展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问题的创新与研究。
四、学科团队及工作目标
(1)陈新军教授领衔的远洋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研究团队。
在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团队将瞄准国际渔业资源的国际前沿,结合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渔业履约的要求,以重要的大洋性经济种类为研究对象,开展大洋性种类的种群动力学等基础研究,并发展和探索先进的渔业资源评估技术,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量化评估及风险分析、渔业管理策略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金枪鱼、鱿鱼等国际高度关注种类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与方法上取得突破,增强对其渔业资源的认知能力,在国际组织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从而维护我国的远洋渔业权益。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重点开展大洋性渔业资源的种群分子地理学、生活史过程等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对重要经济种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重要栖息地进行系统科学调查;综合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渔场学、海洋学等多学科,深入了解和掌握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对大洋渔业资源的影响机制,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重要海域典型大洋渔业资源的生态及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开发并建立全球渔海况信息服务与决策系统,为科学开发和管理大洋性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该团队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团队,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千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曙光学者和上海市浦江人才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国际渔业履约团队是我国远洋渔业谈判的核心团队,入选首届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一流学科建设期间,本团队计划引进或培养上海市地方千人、国家级人才1-2名;在海洋酸化对全球渔业资源影响等领域取得重大学术成果突破;在国际渔业履约和农业部远洋渔业决策咨询等方面深入参与研究,为维护我国国际渔业权益提供智力支撑。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建设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美国NOAA、美国麻省大学陈长胜教授、澳大利亚周仕杰教授等开展合作,取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2)万荣教授领衔的远洋渔业捕捞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团队。
在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团队将针对大洋性柔鱼类、金枪鱼、秋刀鱼、竹筴鱼、鲐鱼和南极磷虾等主要远洋渔业种类,重点开展生态与资源保护型节能高效捕捞技术、渔具及装备的研制与标准化体系研究。瞄准渔获机制与渔具水动力学特性等学科前沿基础理论问题,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水槽模型实验、参数化设计等,建立渔具研究与设计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强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与捕捞装备研发的深度结合,在渔具扩张装置、选择性渔具渔法、深水拖网、集鱼灯、捕捞机械等渔具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提升我国远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目前,该团队已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团队,拥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和青年东方学者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团队中的国际渔业履约团队是我国远洋渔业谈判的核心团队,入选首届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一流学科建设期间,本团队计划重点培养2-3名有潜力青年教师,培养他们冲击上海市及国家级人才计划;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重点完成重要渔具及装备的研制和推广,并开展行业标准制定;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美国麻省大学何平国教授、东京海洋大学胡夫祥教授等开展合作,取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